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11-24 05:39
看到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你会怎么写?来自郑州外国语学校的3名高二学生来“挑战”啦!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高考作文”写的怎么样?
拭去历史的风尘,《论语》的简约精妙以及《史记》的纵深博大都使我们手不释卷,本次读书会我们将围绕管鲍二人共同辅助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的故事展开思想碰撞,而我也有一点小小的火花,希望同大家交流。
文人挥剑起舞,清风拢于两袖,武将抽剑劈刺,血色沾染双眸,酒气消散,山河终静,那剑便铛的一响,已入鞘中,只余残残清辉,森森杀气。书已阅过,愿用剑鞘作比,与大家谈一谈让我感触最深的人物:鲍叔。
锻造剑鞘,须不没剑刃之材,使稀世名剑不负荣光。鲍叔对齐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鲍叔有此等慧眼去荐管仲于国之大才,而舍私人之纠纷。剑鞘忍受了剑刃的磕碰,却依旧宽容,而鲍叔相比于举贤任能之常人等更为可贵的一点便是能与矛盾之中发现对方,甚至说发现共鸣,发现超越,这便需要一双慧眼,一颗真心,一胸气度,一腔忠义,而这才使管仲大展才华。此之谓剑鞘之相知。
修缮剑鞘,须契合剑刃之芒,使锋利稀铁不易挫伤。不知有没有同学认为,鲍叔如此无私的推荐与退让是否会使自身的抱负无法实现?最初我也曾有疑虑,但联系作家陈彦的小说《主角》后,似乎便有了些许明了,“大角儿是需要一分憨痴和笨拙的”,而这份看似不争不抢的退让之后,更有着达者大融的动人情怀。鲍叔知道,只有自己甘居其下,才能换得管仲的真心作为,不再束手束脚有才难施展;而朝堂的平衡,才会不因权力斗争而大伤元气,不使窥伺王位更迭的他国虎视眈眈。而这不正是鲍叔的所愿吗,以退为进,看似不是朝廷的主角,却已演好了了个人人生的大戏。剑刃之利处,必有剑鞘之凹陷,但正因如此才得二者契合,利刃灵活完好,使用时挥洒自如。此为剑鞘之相容。
抽去剑鞘,须静待人事时机,使游刃有余,恢恢然于世。抽去剑鞘若时机得当,便既不会约束剑刃的游走,又不会损伤剑鞘。司马迁曾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可以说其不只知人,亦更知时,知世。无论是以前管仲因老母在家临阵脱逃,还是此次因刺杀小白监禁在狱,鲍叔都未因其落魄而嫌恶,反而次次于恰当时机告慰举荐,因他知道,在这乱世之中,落魄不过是暂时,那不是池中之物,必有一鸣惊人之时,而其盛之时,便是自己适当退出之日。此为剑鞘之待时。
同学们,历史是未来最好的伴侣,也是我们一生的精神宝藏。齐桓公是那执剑之人,管仲是那大杀四方之利刃,而鲍叔便是引于黑暗的剑鞘,却自有其启示。愿你我通过读书有那相知之慧眼,去发现他人之贤能;有那相容之情怀,做自己不因嫉妒他人而动摇的主角;有那待时之智慧,去感受天地人心,使自身恢然于世。看今朝,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祖国发展日益精进,若你我能于读书之中铸一把剑鞘于灵台,清明之辉便会莹莹于天地间,永不黑暗。
书画家李若禅曾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作为一名上进的中学生,透过书香墨海,审视历史人物,在齐国崛起的这条路上,我敬仰不计前嫌、善于纳谏而九合诸侯的公子小白,我力赞尽己之贤、尊王攘夷的管仲,然而,最让我触动的当属“荐贤助君得天地,让相为国霸春秋”的鲍叔。接下来就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的浅见。
胸襟博大,鲍叔知人善任而勇荐旧敌。“治天下者,用人非止一端,故取士不以一路”,欧阳修这句话可很好形容鲍叔。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齐国王位之时,鲍叔和管仲亦身居双方阵营的高位,甚至小白几乎为管仲所杀害,可当公子纠失败、桓公即位后,鲍叔却能发现与己与国曾有深仇大恨的管仲的才能,并为此直言纳谏,使其辅佐桓公成大业。“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假如没有鲍叔之知人善任及包容心胸,齐国人才中何来一位彪炳千古的管仲,又何来齐国今后之崛起?所以,管仲造就了齐国的荣光,而鲍叔造就了管仲之辉煌。
情操高洁,鲍叔知己不及而谦让相位。“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春秋战国这样礼崩乐坏的时代中,诸侯将相们都沉沦于名利,贪念着霸权,齐桓公亦是如此。在管仲俯首称臣后,作为齐国之相的鲍叔却并未居高视之,反而称自己“贤不如管仲”而将相位谦让于其,自己甘居其下,终成一段千古佳话。“甘居下者位未卑”,虽然桓公终成五霸之首,但其与手足相争、与诸侯相杀,比起鲍叔却少了一分淡然与平静。同学们,我们kaiyun深知,只有不迷恋权力,不陶醉富贵,鲍叔才如乱世之中的一抹清流,以己之行诠释了君子之德。
同学们,管仲虽贤,论胸怀其不如鲍叔;桓公虽能,论情操其亦kaiyun不如鲍叔。故三人中,我首推鲍叔——荐贤助君得天地,让相为国霸春秋:于国家,鲍叔选贤举能、慧眼识精,为桓公夺王位,使管仲施才能;于己身,鲍叔不慕名利、清高淡泊,未曾自矜功伐,让相而身退。
同学们,正如董卿所说: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应在读书中学习历史人物之德行,以博大之胸襟容天下之人物,以慧眼识八方文化,多元融合、取精去糟;以高洁之情操立自身于浮华躁动的社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于己无愧,于国无愧!
很开心能跟大家分享阅读史书的一点心得,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从史书中可知:管仲知时,能顺应时势,辅佐明君。桓公知理,能任人唯才,不计前嫌,成就霸业。可他们带给我的触动,远比不上另一个人——鲍叔牙。是他让我看到了,知人与自知的力量。
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的智慧,最重要的是自知。而自知的首要之处,是明了自己的无知。既然自己无知,那便先居人后,找个知道的人来合作,大事可成,自己的人生短板也补齐了,这就是鲍叔牙的聪明之处——打上补丁。管仲深谙人性,明晰厉害,知道如何发展经济。鲍叔牙明了自己无法与之相比,主动让位,为自己和别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让管仲成为自己的补丁。贵有自知,谦以子牧。同学们,请了解你自己,卢梭曾说:“人之所以走入迷途,不是因为他无知,而是因为他自以为知。”自知不仅能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位置,明了合作的意义,还能培育更宽广的胸怀,更真诚的谦逊。
前面我曾讲到,管仲是鲍叔牙的补丁。“管鲍之交”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其实在于鲍叔牙的识人之才。首先,鲍叔牙了解管仲,从不因管仲家境贫寒而恶待,也不因管仲曾多分给自己分红而否认管仲的才华。鲍叔牙一直以宽容和赏识的眼光看待别人,识人之才。其次,鲍叔牙了解桓公。他直言上谏,因为他深知桓公求贤若渴。鲍叔牙知人,是知人之需。所以,同学们,知人不单单是日复一日地观察,得出或好或坏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察人之需,察人kaiyun之德,以一人之德,解另一人的需,为更多的人,找到人生的补丁。
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察人观己呢?答案是:读书。《吕氏春秋》载:“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它的意思是说,人天生具有迁移的能力,故事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在如今狭窄的生活中,见到拥有各色经历,各样特点的人物,才能通过特点、经历与结局的对照,明了何为智者,何为大才。我们才能通过自己与人物的对比,反思自己的行为,作出更正确的选择。
可以说,我们很幸运,遇到鲍叔牙,让认识自己的力量如此直观形象地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明白留心自己,关切他人的重要,让我们体会合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