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12-06 19:32
2002年,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在西湖区成立,一举成为全国首家以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化为目标的公办基础教育集团。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十余年来,西湖教育通过集团化办学让每一所学校能够主动生长。西湖区实现了集团化办学全域覆盖,形成了多模共存、优质共生的图景,激发平和、向上的力量,回归教育本质属性,绘就西湖教育一幅“温暖向上,生生不息”的教育发展新图景,初步实现“让更多的孩子乐意在家门口上学”的愿景。
今年11月初,在秋意正浓的北京,西湖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汪培新,作为浙江代表参加在海淀区举办的中国教育学会第四届课堂教学研讨会,分享集团化办学的“西湖经验”。12月7日、8日,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负责集团化办学的组织机构人员、中小学教育集团管理团队、高等院校及教研部门研究教育管理的学者们,将奔赴杭州会聚一堂,参加以“让每一所学校主动成长”为主题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集团化办学研讨会暨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推进会。据悉,会议由浙江省教育厅、《中小学管理》杂志社主办,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杭州市教育局承办,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协办。
这一次全国性的集团化办学的高规格学术研讨会为何放在西湖?答案显而易见。西湖的教育集团化入选浙江省改革开放30年和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百例百法。早在2020年,西湖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也得到了教育部等部门的认可和重视。在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学校办学机制改革,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带动薄弱学校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整体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在二十多年推进过程中,集团化办学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吴吉春、钱志清、马冬娟、汪培新等几任领导班子带领全体西湖教育人围绕这些问题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牢牢把握集团化办学的初心和底层逻辑——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让更多的孩子乐意在家门口上好学。
“影响一所学校办学活力的要素有很多,但核心要义是‘人’的发展需求问题。”汪培新说。
教育集团化在西湖经历二十余年的沉淀,从最早的名校连锁办学、名校集团化,再到逐步出现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教育联盟,办学模式与时俱进不断迭代,促进西湖教育的多元发展,满足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需求。
在集团化这条不断向前奔涌的大江大河之中,西湖教育聚焦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抓住领导与管理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人,不断丰富西湖教育的内核,使学生享受健康成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从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西湖的集团化办学通过局校两级领导管理体制机制的调整,联合形成更大范围的领导管理组织,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和kaiyun官网文化引领发展,破解部分单体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激发组织内学校的办学活力,追求更大范围的公平与质量。
多年来,为了更大范围的撬动集团化办学,为每一所学校寻找到适切的集团化形态,西湖集团化办学顺应时代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出现了“名校+新校”的教育集团,“名校+普校”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校+学校”的项目学校联盟等丰富多样的形态。
每年9月开学,新建学校如雨后春笋在西湖林立。例如,今年由杭州市西溪中学领办的吉鸿中学,由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领办的文宣小学,由杭州市文一街小学领办的云庐小学。用品牌学校带动新建学校的发展,这是西湖名校集团化的一种常见形式。
品牌学校负责新建学校的管理,派遣管理团队和部分教师入驻新校。管理团队的输出,实现了教育价值观念和先进文化的复制和迁移,实现了新老学校之间的教育高质量、均衡化发展。
西湖教育人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形态解决了新办学校快速整体发展的问题,很多新办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短短几年就成为一所优质学校,获得了学区居民的广泛信任和支持。
而不少通过集团化举办的新校,也从集团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母体学校,去领办另外的新建学校。例如,求是教育集团领办的和家园小学、竞舟小学、星洲小学,在品牌化管理带动下,迅速成熟、独当一面。星洲小学、竞舟小学还分别作为新的母体,孵化出星洲二小以及竞舟二小。
西湖的学校之间联系特别紧密,校长与校长之间常常交流办学当中遇到的管理问题,这是因为不少品牌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组成了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品牌学校的校长同时担任普通学校校长,并实行捆绑考核。两所学校在领导管理、教师配置、课程建设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重塑学校发展价值和文化,带动薄弱学校的整体提升。
教育均衡全域优质的难点,在于让每一所学校加入到改革中来。在集团化的过程中,西湖许多学校“志同道合”,形成联盟携手共同发展。最近,翠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与周边的三所姐妹学校再续前缘,成立新的教育联盟“育华苑”。“因为距离近,校长、老师之间也经常交流。这次四位校长决定成立新联盟,更好凝聚教师团队力量,为有组织地开展教研做准备。” 翠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吴幼春说。
去年11月,杭州市留下小学承办区域教育生态联盟活动,与杭州市大禹路小学、杭州市省府路小学等教育联盟学校进行教学研讨,所有教师进行了深入研究,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留下小学校长孔庆根说:“三所学校结成联盟,每年围绕主题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为师生成长搭建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发展,更好地打造了区域教育的生态环境。”
数据显示,多年来,本着“同区域”“同类型”“同主题”“同特色”等原则,全区成立了“泗乡之育”小学联盟、“新西溪教育联盟”“翠苑6+N”等13个区域教育联盟,涉及中小学校62所。
集团化办学之所以能够不断创新,是因为其很好地缓解了当前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棘手问题。教育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蓬勃发展而出现的突出矛盾,主要集中在优质资源稀缺、教师活力不足、教育不均衡上。集团化发展从各个维度破解,给这些现实问题找到了最优的解决路径。
在求是教育集团成立二十年的时刻,历任总校长们提到最多的是集团化的管理。集团化之后,学校不仅要培养好的学生、好的教师,更要培养更多的优秀管理者。例如,求是教育集团以倡导“以学为本”的理念,先后培养了近十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以及一大批优秀教师、优秀管理者,成为教师成长的沃土。
2004年,时任闻裕顺幼儿园副园长的黄蓉蓉调任至新园担任园长,并在先后接管嘉苑园区和新城园区后组建了山水学前教育集团。2013年,她又被调回闻裕顺学前教育集团任总园长,继续投入新一轮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和集团化办园事业中。每一个集团化模式下出现的新学校,管理方法可以复制,但是创新管理机制才是关键。在这个过程中,西湖教育通过简政放权,赋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求是教育集团总校长江萍说,集团分设六名副校长,每名副校长分管一个校区。集团内副校长在哪个校区工作,由校长负责整体统筹安排。同时,集团还采取“线块结合”的管理方式。如集团内某一个分管校长,既要管一个校区又要管整个集团的“一条线”,分管集团的“一条线”就可以让这个领域在集团内统一标准,负责一个校区就保障了这个校区发展的独立性。线块结合的方式让校级领导团队在合作与分工中实现了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与相互平衡。
在这样的机制下,各成员学校(校区)之间的管理层打通后,教师就自然而然地流动起来了。
2018年,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以“老名校+新校”的模式承办杭州市崇德中学,第三次走上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之路。其中,两校教师交流是随之而来的棘手问题。为了让老校区的教师积极投身“偏远”校区,校长赵卫群通过重构集团文化,让教师流动成为集团常态,打造“会生长”的集团教育生态文化,强调“弘扬十五中精神,提升十五中标准”。“集团通过分线管理,把方向做决策,日常分块管理,分校区重点落实。两校教师迅速达成共识,打破物理边界,统一交流工作分享经验。”赵校长说。让老师们欣慰的是,统一的师资配置管理,每年由集团统筹安排,对教职工的考核评价,统一标准先分后合,让教师从“我”变成了“我们”,从“我是十五中人”变成了“我是集团人”。
文一街小学师苑校区2019年开始招生,受到学生家长好评。此前文一街教育集团于2006年和2011年先后接管新开办的政苑校区和秀水校区,每个校区在被接管三年后均接受独立的校区绩效评估。西湖区教育督导评估中心对其进行的学生学业水平监测结果显示,母校与子校间并无显著差距。
集团化办学带来教师流动,流动让学校教师结构实现了优化。西湖教育通过构建全域科学的集团布局,加大集团内教师的交流,从而推动全域教师实质性交流成为可能。
多年来,西湖区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西湖区教育系统教师交流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进名师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意见》《西湖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文件,以全区一盘棋推进的力度,为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师资结构优化建章立制。
同时,优化完善《西湖区教育集团教师流动方案细则》,规划新一轮流动的初步方案,确定流动比例、骨干比例,并结合重点学科,梳理相关数据,为集团筛选、人员匹配奠定基础。
调动个人积极性,还需要“职称”这块“砖”。西湖区将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经历或年限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在相关文件中,西湖区明确了参与集团化办学的学校中,教师内部流动每学年达15%;适度增加干部岗位职数和教师编制数;提高10%的中、高级职称申报比例;并对教师申报中、高级职称时在薄弱学校任教年限做了明确规定。
区内老师和所在学校的合同到期后,依托“智慧人事”数字化平台,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去学校的需求在全区范围内自由流动,原来的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设置障碍,想要他的学校有空编,就自动流入想去的学校,学校想要某位老师,也可以挖其他学校的“墙角”,只要在学校核定编制范围内,教育局只需受理备案,减少了审批的环节。
近几年,之江逐渐成为西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涌现出了之江实验中学、学军之江小学、求是之江第二小学等一批优质学校,备受学生家长好评。同时,“之江标准”已经成为区域内学校建设的新标杆。
截至去年,西湖教育在之江板块名校集团化办学共计20个,紧密型教育共同体7个,教育联盟5个,实现了名校集团化办学100%全覆盖。同时,加大支援之江板块的优秀干部和教师考核评优及奖励力度,每年投入资金助力之江板块kaiyun官网学校的集团化、紧密型共同体交流工作。
近五年,西湖区教育局每年安排30余名优秀骨干教师到之江板块教学,优质学校教师到之江学校交流累计160余人。之江地区成立特级教师分站20个、首席教师工作室25个。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师德高尚的名优教师是除了名优校长以外的另一重要稀缺资源。
集团化办学既要顺应区域发展的需要,也要顺应教师发展的最大效能,实现区域发展和教师发展相统一。通过体制机制的建设,让更多名优教师发挥辐射引领力,从而培养带动更多的教师获得专业提升和发展。
区域教研机构通过研制三年课题研究指南,把握好区域的研究重点、研究难点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再依托项目制名师工作室推动建设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通过加强区校联动,将联动效应从点状辐射发散至全区,使每一个老师的课堂能真正践行新课程理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0年,十三中教育集团正高级语文教师俞华芳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项目制首席教师工作室。作为省、市学科带头人,省春蚕奖获得者,俞老师的语文教学理念主张“艺术审美,人文思辨”,她的工作室也以“幸福生活,快乐生长”为理念,希望带着年轻的生命一起在教学实践的提升中追寻幸福快乐的人生。徐宏燕项目制首席工作室成立之初,便制定了两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工作室的发展目标——聚焦课堂,以“课堂学教评一致性研究”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学教方式的真变革,学生学习的真发生。
这样的工作室在西湖区于一年之间设立了115个,遍布全区的幼儿园和中小学。这一做法主要是以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教育问题为导向,整合发挥学科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和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的智力资源,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及区域的学科建设。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要常新,离不开每位教育人的用心。从管理模式和机制上得到保障,满足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发展的需求之后,教育集团化的发展还需要解决人心问题。
西湖教育人已经达成一种共识:要解决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持续不断产生的问题,需要营造一个内心可以体验的公平的生态环境,激活更多人内心平和向上的力量。只有对人抱有温厚的情感、深切的同情以及默默的期待,启迪良知,才会取得教育治理成效。向上向阳,生生不息,这才是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追求的美好图景。
近年来,西湖教育始终提倡和践行“把优质教育办在心坎上”。在连续5年的期末工作会议上,西湖区只设立一个奖项——“为师生做一件温暖小事”;在去年和今年的暑期校级干部培训大会上,校(园)长聚在一起讲校园人性光辉故事,不比谁讲得精彩,而是比谁的故事更温暖。而在日常的校(园)长会议当中,碰头交流学校的暖心小事,也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西湖中小学校长们的朋友圈,也常常晒出一些温暖的小片段。
校长们从不知道说什么好,到即兴发挥张口即来,开始真正聚焦到校园暖心小事上来。
袁浦小学连续两个学期收集家长的千余份“烦恼清单”,并组织专家走进社区开展“有效沟通”的专题交流。当时,一位母亲与孩子之间公开“表白“”致歉”,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翠苑中学一位学生在征文比赛中获奖后,向学校提出自己想要一棵树作为奖励。没想到,学校在晨会上公开奖励她一棵1.2米高的小枫树。她感动地说:“我希望每个翠中学子的梦想像这棵树一样,在翠中肥沃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个故事在校长何滨的讲述下成为一个“美谈”,给了其他校长许多的启发。
在西湖小学办学九十周年校庆上,“温暖”成为主旋律。老“西湖人”在校庆日相聚,大家纷纷感慨,这是“西湖人”才能懂的温暖。老校长包国勇感慨:“西湖小学的温暖就像西湖的美,只有身处其中细细品味,方能感知它的含蓄内敛,方能体会它的美丽动人。”而牵头定调的校长张冠军感慨,九十年太长了,留给很多“西湖人”的不是什么大事件,而是细水长流之间的温暖瞬间。在校庆来临之际,学校邀请毕业生、老教师、老校长共同分享温暖的成长经历,并在西湖小学微信公众号上连载,在网络上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对于学校的管理,西湖教育坚持让学校拥有自己的成长空间,让校长依法、依章程办学。要统筹从上往下的垂直管理为共商协同的治理,通过治理方式的变化,激发更多的主体活力,让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人都看到自己的生命活力。有温暖才有活力,在促进教师交流上,老师们不仅没有被动选择,而是积极主动。教师交流中可以保留原任教学校的待遇,并帮忙解决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开展“教师休息室”“暖心恳谈”等措施,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完成轮岗交流。
在温暖每个人的同时,作为教育管理部门,更要“雪中送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就是还教育以公平,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在保障制度、政策公平等显性公平的基础上,更注重统筹,兼顾隐性公平,为区域内的每一所学校提供发展的动态支撑,推动整个区域教育公平发展。
在全区层面,教育局用有形的手加大资源统筹,基础资源实现更加暖心的统一配置。对全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室,实现智慧灯光系统、空调、热水供应系统100%全覆盖。另一方面,在校舍条件、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上,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需求持续进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注重关心和帮助相对薄弱的学校,在“锦上添花”的同时“雪中送炭”,帮助薄弱学校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以实现共同富裕背景下齐头并进的协同发展。
同时,用无形的手进一步激发人与人之间正向激励,为学校、教师赋能。“我们更多地肯定、鼓励弱小学校的发展与进步,相信赞赏的力量,相信支持的力量,提升学校治理者的修养和良知,使其独立、主动、自信地承担岗位责任,用心做教育,进而赋能学校发展、赋能教师成长。”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让区域内所有的学校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效,西湖教育加强了对集团化办学管理的过程性评价,不断完善学校生态评价体系改革。西湖区通过“5+1”的生态评价体系来评价学校,评价结果也就代表了对校长的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集团成员校与单体学校一视同仁,接受“规范管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后勤绩效、创新发展”五方面内容与“一校一报告”组成的学校生态评估,激发集团学校的办学自信。与以往的评价方式相比,这一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校办学的过程和师生成长的质量。
西湖教育在关注基础办学条件的同时,更加注重学校发展过程的可持续性,使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都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西湖教育认为,用动态、发展的视角评价学校,并引导不同层次的学校通过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激发办学的自信心,从而避免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办学历史长短、生源结构不均等原因产生对学校发展评价的不公平。
近日,西湖区教师的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在最新出炉的2023年浙江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上,杭州市紫金港小学的蔡文辉老师、浙江省教研室附属小学的陈荧老师、杭州市西子实验学校江颖老师作为西湖区骨干班主任代表参赛荣获3个综合一等奖;在单项评比中荣获2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据统计,这一获奖数量在杭州主城区稳居第一。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富春九小的孟旭东在获得浙江省小学信息科技课堂评审一等奖后,又代表浙江拿下了2023年全国小学信息科技优质课展评标杆课(特等奖)。据悉,这一赛事是本学科领域最为权威的赛事,代表业界的最高水平。
今年9月,浙江工业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关墨莹老师和景汇中学张淑婷老师分别在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中学思政组一等奖和中学数学组一等奖。
近三年,荣获国家(省)级教学技能、教学展示评比一等奖的教师达86人。西湖教师扎根教育一线,根植这片土壤,始终向内深耕。以管窥豹,以小见大。教师队伍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真正力量,但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无法一蹴而就。
西湖教育坚持办学过程中营造外围环境,但更重要的是积聚激发内在动能。“规矩人定。在推进治理的过程中,人是核心。没有心灵修养的保障,一切规章制度、条条框框,乃至号召和言语,都将成为虚无,没有力量。希望局长不靠使用权力证明存在感,校长不靠在局长面前寻找存在感,而是独立、主动地承担自己的岗位责任,教育就会有力量。”相关负责人说。
摒弃形而上学的管理,西湖教育努力为每位教师寻找资源、创造平台,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成长的需求。近年来,西湖区实现了校校网络全覆盖,并开通“西湖教育汇智网”,教师们通过个人账号登录,足不出校就可以点击收看网上直播的名师优质课、名校长管理讲座等。通过网络平台,集团内各校还可以及时发布或了解各种信息,开展网上备课、召开视频会议、组织教研活动等,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集团管理效能。
在不断的实践中,西湖教育曾总结出四条衡量名校集团办学成功与否的标准,第一条是集团是否建立了统一的质量基准,另外三条全部从人的需求出发,分别是,教师是否愿意在集团内学校自主流动任教、学区内学生是否愿意就近入学、家长是否对集团学校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每一年每一步每一点的实践,皆是集团化办学的再创新。一路走来,西湖教育借助集团化办学的机制,研究集团内部治理,落实到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课堂育人、绩效评估等方面,最终引导所有学校、所有老师、所有孩子回归自身,内向用力,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向上向善、向美生长,实现学术化、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