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12-09 16:03
今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简称《扩优提质行动》),提出“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制定区域优质学校成长发展规划,倾斜支持帮扶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成长为优质学校,办好家门口的每所学校。”以新优质学校建设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成为共识。
上海市在多年前就启动了“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在今年8月30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教委专门介绍了相关经验。作为一项区域举措,上海市基于怎样的现实推出了“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在新的背景下又有什么打算……针对这些问题,本期周刊邀请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为我们揭晓答案。
中国教师报:据我了解,上海市在2011年就启动了“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这体现出上海作为教育高地的前瞻性,当时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和现状提出“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
杨振峰:上海提出“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最初是基于两个背景:一方面来源于上海市参加PISA测试结果显示,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三项测评及总分上均居65个参与国家和地区的首位,且均衡程度较高,表明上海基础教育的“托底”工作做得比较成功。另一方面来源于对义务教育存在问题的思考,尽管上海基础教育质量及均衡程度达到了一定水平,但择校冲动、课业负担重、应试教育现象仍然存在。
2011年,上海市召开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提出在教育价值上要突破对功利价值的过度追求,更加关注教育对“人”本身的价值;在教育质量观上要突破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质量追求,更加关注以人的全面而多样发展为特征的全面质量;在培养模式上要突破高度统一的标准化培养模式,更加注重需求导向的个性化、多样化培养;在教师专业成长上要突破单纯强调掌握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加注重教育境界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在教育管理上要突破以行政手段为主推动教育发展的方式,更加注重思想领导和专业引领。
为了贯彻落实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市教委决定实施“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通过专业力量带领一批校长持续专注地研究一批不挑选生源、没有特殊资源、没有特殊文化积淀的普通学校如何走向优质的轨迹,以“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为目标,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难点,凸显上海对优质和均衡的全新理解和深刻认识,从而推动教育系统内部的主动作为。可以这样说,新优质学校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自觉践行公办学校使命、规范与责任的一种必然选择。
杨振峰:在新优质学校建设过程中,我们一直保持对“新优质学校”内在特质的追问与探索。新优质学校不是传统优质学校的升级版,也不是广受追捧“优质学校”的简缩版,而是在先进教育理念引领下坚持回归教育本真,在常态条件下解决学校真实问题,探索普通学校如何走上新优质的发展之路。
新优质学校的“新”体现了一种教育本原的回归。可贵的是,该理念价值一直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直至今日,新优质学校提出的价值理念可以用“四个坚持”来诠释,即坚持回归教育本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养培育及精神品格成长;坚持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坚持在常态条件下学校主动探索,走内涵发展之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办好每一所家门kaiyun官网口的学校。通过多年实践,这些教育价值追求已逐步为社会理解、认同并接受,树立了正确的教育价值标杆,引领着教育的发展方向。
中国教师报:面对不同发展需求的学校,上海市从区域层面采取哪些举措让学校不是被动参与,而是深度卷入参与“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中?
杨振峰:新优质学校推进之初确实考验着教育主政者的智慧。所以,上海市新优质学校不命名、不挂牌、不超常规集聚资源,汇聚的是一批“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政策靠创新、不靠负担靠科学”的项目学校,始终坚持“回归教育本原”的核心价值及其理念系统,认清形势、抓住机会、主动行动,以适应社会、教育、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为目标,定位学校发展方向。
同时,上海市“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组建了以教育行政部门、专业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人员为核心的协同推进力量,培育以项目校为主体的发展实践共同体,聚焦学校发展中的关键领域、瓶颈问题,推进“学与教”“课程建设”“教师发展”“领导、管理与文化”四个集群和“擘画未来营”“创新突破营”“优势成长营”三个成长营,集结共同体智慧,寻求更科学的解决方案,相互启发、共同攻关。
在评价机制上,新优质学校不是外部强加的终结性评价,而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专业诊断与循证改进的发展机制。为此,我们探索开展以成长为导向的新优质学校认证,认证不是为了分等定级,而是凸显价值导向和可行的“典型表现行为”。
中国教师报:从区域整体设计到学校创新实施再到区域积极反馈、跟踪,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联动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上海市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杨振峰:最难的是理念内化与自觉实践。新优质学校建设不能只靠行政力量、评比或授牌等外在方式驱动学校变革,关键要靠学校通过坚持回归教育本原,秉持以育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基于学情、校情主动探索,持续改进。
为了以非功利性的方式推动学校理念内化和自觉实践,一方面我们着力打造以市级项目校为主体的共同体,开展高质量的校长交流、主题学习和研讨,让每位校长都成为新优质学校理念的“合伙人”,寻找新优质学校理念、校长内心的教育梦想和学校已有文化积淀的有机融合。
另一方面我们构建了行动研究范式,聚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与关键领域,设计研究项目,汇集行政力量、专业人员、一线校长和教师、媒体人员进行集中攻关,通过研究突破实践问题、经验提炼形成典型案例,深化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提升对学校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在此基础上及时推出典型学校实践案例,让校长看到理念的实践样态,从中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当校长觉得新优质学校理念是适需、易学、可实践的,就会主动参与其中,实现理念内化与自觉实践。
中国教师报:从2011年至今,“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又是如何化解的?
2011—2014年是理论建构阶段。为了回应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针对当时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误解,需要回答“什么是新优质学校”“如何建设新优质学校”等问题。2011年初,上海市正式启动“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根据“不挑选生源、不超常聚集资源、不争抢排名”的原则确定了43所项目校,组织市、区专家进行地毯式调研走访,总结出新优质学校“有教无类、回归本原、积极探索、百姓满意”的四个特征,提出了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的五个策略:一是寻找—发现,确立“新优质”的内涵要素;二是定位—发展,提取“新优质”的关键经验;三是创建—分享,建立“新优质”专业学习共同体;四是动态—激励,实现“新优质”过程性推介模式;五是示范—辐射,创造“新优质”区域推进新局面。
2014—2020年是要素建构阶段。为了让更多的学校成为新优质学校,提升对优质均衡发展的贡献度,2014年上海将“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纳入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与学区集团建设共同作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双引擎”。2015年,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市级新优质学校项目校增至94所。通过“智慧传递”和“预见未来”两种策略,一方面继续梳理项目校办学经验,另一方面带领学校针对瓶颈问题设计不断优化发展的路径。其间,成立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探索通过专业组织凝聚专业力量,加强理论引领与实践推进。
2021—2023年是路径探索阶段。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校长逐步认识到新优质学校创建要有一些基本路径作为抓手,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新优质学校创建。为此,2019年我们着手开展新优质学校成长认证研究,于2020年试行,通过成长认证进一步转化新优质学校的价值理念,发现新优质学校的成功经验,促使学校不断向新优质学校迈进。
从2023年开始是整体发展阶段。如何将新优质学校建设融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是新优质学校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上海市从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的角度推出《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计划》,以育人方式和治理方式改革为着力点,以队伍建设和数字化赋能为支撑,激发普通公办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实现进一步扩优提质。
杨振峰: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优质学校的发展成效日益彰显。新优质学校通过树立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价值导向,发现和展现学校的生动经验,并被公众和教育同行熟知,产生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自2011年至今,上海本地社会媒体和教育媒体都对新优质学校进行了持续性、高强度报道,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发现了一大批在基层一线坚守教育理念、推进学校变革、取得优异办学质量的校长。这些校长在学校营造的变革场中获得了新的成长;研究成果在安徽合肥、江苏无锡、浙江温州等地得到推广,这些地区不仅学习kaiyun官网新优质学校的理念、策略与案例,更是将“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的工作方式进行推广和移植,涉及学校上千所。同时,上海市师资培育中心也将新优质学校建设纳入上海市对口支援11市(州、地、区)的交流培训项目,对西藏、贵州等地校长及其他干部进行培训。2018年,新优质学校建设成果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教学成果“新优质学校课程教学及其支持系统”纳入教育部全国推广计划,福建南安、重庆江津、贵阳云岩三个区域整体推广新优质学校项目。
中国教师报:《扩优提质行动》出台后,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计划》,接下来围绕文件将从哪些方面发力,实现更大范围、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优质均衡?
杨振峰:在教育部组织的《扩优提质行动》新闻发布会上,我代表上海市教委专门介绍了新优质学校建设经验。上海正在全面贯彻实施《扩优提质行动》,最近接连推出了示范性学区集团建设行动计划、新一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实施意见、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计划等政策,接下来还将出台系列措施,全方位进行扩优提质。
在新优质学校建设方面,作为新优质学校发源地,上海有责任也有必要创新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为全国同行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智慧。为此,上海研制了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引领计划,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培育一批发挥明显价值引领作用和办学示范效应的新优质学校项目校,形成一批有影响力、本土特色的新优质学校项目校及一大批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重点从四个层面落实。
第一,提高站位,从教育强国的高度推动落实。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怎么才算扎实?重点在于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这就需要我们坚守“回归教育本原”的新优质学校价值理念,超越“短期功利”和“分数排名”,从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和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的角度确立学校的育人观和质量观,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把学校办成“育人主阵地”,让学生在校kaiyun官网内“学足学好”,实现人尽其才、人人出彩。
第二,开阔眼界,从未来发展的宽度推动落实。上海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优质学校理应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家大都市的上海学校新样态。为此,学校要变得更加包容和温暖,关心每个人的发展,创造高水平的教育公平;更加深入探索现代化的教与学,为孩子胜任未来奠定基础;更能彰显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的气质,富有创意和情趣;更要汲取全球教育改革创新成果的精华,创造性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难题,为教育发展提供“上海方案”。这就需要各区和学校主动思考,也需要市级部门发挥专业集成优势,深化拓展校长培训和培养新模式,搭建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让校长开阔视野、实践体验、共同成长。
第三,知行合一,从问题解决的深度推进落实。各区要充分利用新优质学校平台和资源进行跨界与深度学习。学校要周密规划,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主动性,集众人智慧攻坚克难,共同参与学校发展;紧扣学校培养目标开展课程整合教学,探索素养培育导向的单元设计,促进依托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加强学生评价方式变革,强化学生发展指导,建设新型学习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系统。
第四,系统谋划,以集成创新的力度推进落实。市级管理和专业部门优化工作机制和服务方式,加强对区域的指导和学校的支持,探索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各区统筹专业力量,统筹教育经费,加强对区级项目校的管理、指导与服务,适当减少对学校的检查评估,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学校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办学方向,厘清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路,积极申领改革创新项目。同时,及时总结自身的建设经验,适时推广应用,带动自身及周围学校的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