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4-01-05 19:59
近日,浙江大学杰出校友段永平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进行大额捐赠,合计超10亿元,主要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生文体活动等,引发广泛关注。这也是短时间内,国内再现10亿元以上大额高校捐款。
之前,在2023年11月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之际,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向母校武汉大学现金捐赠13亿元,支持数理化文史哲六大学科基础研究、支持计算机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大学生培养,一时令人侧目。前不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6级硕士校友、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向母校捐赠两亿元,用于支持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大楼建设,也引发了不少讨论。
高校获得大额捐赠,无疑是令师生、校友振奋的好消息。社会舆论往往关注大额捐赠的具体数额,但更值得关注的,是高校怎么用好社会捐赠,把社会捐赠花到办学的“刀刃”上。这才能形成高校越办越好,进而激发更多企业、企业家捐赠教育的良性循环。
企业、企业家向高校捐赠的资金如何使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情况讨论。一类情况,是捐赠者指定用途的定向捐赠,如建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捐赠设备,设立奖教金、奖学金等;另一类情况,则是捐赠者未指定用途,由学校自主使用,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
关于由捐赠者指定捐赠用途的捐赠,存在的问题是,有的高校将捐赠设施设备闲置,没有充分用于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如向高校捐赠的智慧教室、高科技设备,就被部分受捐学校的师生抱怨使用情况不好,成为了摆设。之所以存在这一问题,是因为缺乏使用好捐赠设施设备的长效机制,包括有关学院没有使用这些设施设备的长期规划,教师没有积极性,管理、维护的职责不清晰。这也影响企业、企业家向高校捐赠最新设施设备的热情。
对于这类捐赠,需要校方与捐赠方充分沟通,学校究竟需要什么,捐赠者对校kaiyun方的需求是否感兴趣、愿意支持。要把这类捐赠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统筹考虑,避免把捐赠项目搞成形象工程。这类捐赠在签订捐赠协议后,要求学校严格按照捐赠者的意愿,使用捐赠经费,并及时向捐赠者报告资金使kaiyun用情况,接受捐赠方的监督。
相比之下,未指定用途的捐赠对高校而言更加灵活易用,而这也更考验高校的战略眼光和执行能力。对于这类捐赠,学校几乎拥有全部的使用自主权。这些钱能否用到“刀刃”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是否有足够完备、先进的决策制度。高校在自主使用这类捐赠经费时,要建立专门的经费管理机制,并充分听取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向师生、校友介绍使用这些经费的情况,确保经费的流向公开、透明。也只有在这种背景下,经费才能自然地流向师生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