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编 来源: 网络 日期:2023-10-12 20:21
很多师生认为,学生写作文就是为了应付中高考,最终能获得一个好的分数。正是这样的功利思想,导致许多学生一拿起笔写作,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有什么想要表达,而是极力揣测命题人想要自己表达什么。还有一些教师,或者认为作文教不教中高考得分都差不多。或者过分强调写作技巧,或者认为中高考前强化训练,背几篇满分作文就行了。他们总觉得生活的积累,语言的积累等实在是耗费时间,效果又不明显。正是因为教师作文教学理念的落后,导致了作文教学目标不当或不明,过程失控或无控,不关注教学效果,作文教学模式单一——要么是八股式教学,要么是放羊式教学。这些理念的产生,一方面由于没有认识到写作的本质就是为了表达和沟通,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到曹丕名句:“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影响,总认为写文章是“不朽”的大事。很多学生写作文时,一提起笔心里就发怵,心中所想都是自己身外的所谓“伟大”、有“意义”的东西,造成心、口不一,人、文分离,人、情剥离。作文越写越怕,越写越差。学生“写不出”,很多情况是因为“不敢写”。
翻开各地的作文评分标准,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都要求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立意高远,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于是,各种作文抢分模式应用而生。如以“创新”的名义推进写作教学改革。从教师的角度看,创新是掌握一套“新技术”;从学生的角度看,创新是由旧框框跳进新模式。如“优秀作文”的模式:开头一段排比,堆砌词藻;中间引用名言名句,推出一个古人进行演绎;结尾谈一点人生感悟,为赋新词强说愁。“大文化”排比铺陈;“假大空”议论抒情;“格式化”起承转合。
首先,训练系统缺失。一方面,写作教学内容的偏位甚至缺失已成制约写作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追求写作训练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对写作训练系统及其建构本身,我们还缺少足够的理论准备和案例支持,而教科书中关于作文的教学编排很少,教者不好把握写作教学。由于没有系统的作文教材,很多教师不知道作文课上什么,更谈不上怎么上了。这也导致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力训练知识化,读写结合简单化。
其次,人文情怀缺失。教师不去研究当今的学生喜欢什么、关注什么,不去感受学生易变躁动的较为稚弱的心灵,不太重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只在意学生们的写作结果。再者,单一的作文主题评价标准,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此外,教师教学中审美定位偏颇,不敢指导学生审丑,认为只有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伟大的东西才是可以写的。因此,学生批判精神被湮没,很难写出真实的感受或想法。
最后,教师指导缺失。作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悟化”习惯的培养,造成学生的心灵太过粗糙。很难在平凡的事物中或在简单的生活中发现人生的智慧。作文指导往往停留在局部的技法上,而忽略对学生作文思维的引导,学生作文时写不出,其原因还是“没想到”,“想得到”就能“写得出”。学生作文不知道写什么,对作文有畏难心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教师的作文命题有关。作文的命题与学生生活太远,让学生无法下笔,或不能激起学生写作兴趣。
梁启超先生这样说过:一篇文章的作用就是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思想”包含两种kaiyun官方网站要素:一是有内容,即说自己心中所说的话,“言之有物”,写自己熟知的东西。二是有系统,即有条理,“言之有序”。什么叫“传达给别人”?须有两个条件,一是说传达的,恰是自己所要说的;二是读者恰恰理会得“我”的原意。实际上就是说,写文章就是要写出自己,写出生活,写得有条理,写得让人看得懂。我常告诫学生,学语文就是学说话,学写话。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作文教学应努力实现师生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因此,要进行彻底的作文教学改革,必须考虑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缺什么、教师缺什么。明确了这两kaiyun官方网站点,作文教学就有了针对性。作文教学是一项基础工程,也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养育工程,在这一工程中,学生是生长的主体。作文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生命个体的生存、精神、交往、审美等各种不同的需要,也是学生每一阶段的情绪生活的不同反映和对生活的个性体验。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渐进的成长过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从起点抓起,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作文的自然生成。
其实,只要学生把他那个年龄真实的想法、内心的困惑与疑问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样的作文就应该是有生命力的鲜活的好作文,就应该予以肯定。不能仅仅因为它的观点偏激、思想境界还不够高远就彻底打入冷宫。
1.常记“流水帐”。李宇春的“春式体”家书在网络上被疯传,得到大家的喜欢。为什么这样的流水账的文字大家也喜欢?值得我们思考。
2.常“胡思乱想”。允许学生想入非非,围绕某个问题或主题或中心展开联想、想象。由无条理到有条理。围绕主题,形成自己的思路模式。
3.常写“应需文”。 应需作文是生活作文,包括假条、说明书、通知、申请书、广告、寻物启事、借条、合同、收条、单据等日常应用文和日记、口头作文、随笔等。
4.常编“手抄报”。 每天制作一张班级手抄日报或班级新闻日刊,一人一期,轮流编辑。手抄日报的主要内容为班级当天发生的事情,适当收录一些其他的轶闻趣事或名人名言。
5.常发“小新闻”。允许学生将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件或小道消息课前或课间在班级发布。这实际上是“口头新闻”,旨在鼓励学生及时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
6.常开辩论会。就社会热点问题、班级突出的问题、身边发生的问题开展讨论会、辩论会。每两周一次,利用班会或社团活动来开展。
7.常写“小秘密”。允许学生将自己的小秘密写在周记或日记上。鼓励学生用这种方式和自己谈心交流。
8.常“评头论足”。允许学生发表自己对身边的人、事等发表看法,可以对任何人、任何事加以评论。利用班会或主题活动,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做有思想的人。
9常写“箴言警句”。每周写一句体会最深的、含有哲理的句子,内容不限。总题目“我的箴言警句”。 如围绕“安全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园观”“环保观”“学习观”“交友观”“法律观”“师德观”“中国梦”等方面,锤炼一句自己的箴言。
10.常拟“有趣命题”。面对学生的“无感觉,不懂生长,题目无趣”的“灰色”作文,师生可共同拟定“有毒”作文题目,供学生写周记时作为题目来参考。
如《我的“豆渣”同学》《我的糟糕生活》《我倒霉的一天》《我的“恋爱简史”》《我那“挨千刀”的同桌(老师及其他)》《我的小丑老爸》《我很“自恋”》《我爱做的“损人”事》《我是“小流氓”》《我不想长大》《我想快快长大》《我不想上学》《我的疯言疯语》《婆婆妈妈我的嘴》《昏昏沉沉我欲睡》《你就是个“恶棍”》《你真的欠揍》《考试,什么时候才停止?》《垃圾桶的故事》《没人性的老爸》《爱念经的老妈》《拿,还是不拿?》《说,还是不说?》《看,还是不看?》《抄,还是不抄?》等等。
这些作文命题,贴近学生生活和心灵,学生普遍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十分有益。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写作这些题目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主题上要有一个“度”,不能过于偏激。我们允许学生作文不够积极向上或低调,但不允许学生作文走向片面、极端,误入长期极度阴暗或低级趣味的歧途。如写同学之间起绰号,应引导他们写出其中情趣,以免陷入同学之间的“人身攻击”的误区。可采用“正话反说”的形式,以确保主题不走向过于消极、阴暗或过分低调。但又不能特意按上美丽的“光环”而失真。
首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语文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认为,语文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思想、有修养的文化人”。作文教学中,从培养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入手,以此为目标。叶老说,“我们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等问题,因为我们作文,无非是想着这原料是合理,是完好,才动手去做的。”
其次,教师要做到教学有计划。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计划。如,读写相融计划。离开了阅读,写作就无从谈起。在坚持真思想、真感情的原则下,可以围绕阅读和写作的主题进行文体训练和技法训练:七年级训练记叙文、应用文、读书笔记、简单的文评和书评等,八年级在此基础上学写说明文,初写议论文等,九年级训练议论文和其他文学样式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当下没有作文教材,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体例设计,自编作文教材。如:制定作文周计划:即周主题+周技法(以初中人教版为主,兼及其他教材)。请看初中1-6学期作文周计划表:
每周栏目可以这样设计:星期一的“名家悦读”,围绕周主题,提供两篇名家经典美文,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增加孩子们的写作素材,以“探索交流”问题的形式呈现,着重探究每篇美文“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学习名家的写作技巧,领悟文章的精妙,读写结合,效果立竿见影。星期二的“佳作赏读”展示的是一组三篇初中生的优秀作文,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与同龄作文高手沟通交流的平台,让他们能从中直接得到智慧的启迪。星期三的“素材天地”,内容丰富,涵盖名人名言或古诗文名句、哲理故事、时事素材、人物故事、事件素材等。文段素材后面附有素材的内涵点击和运用方法。不仅给出适用的写作素材,诠释素材的内涵,还指出素材的运用方法,交给学生素材运用的钥匙,使他们避免生搬硬套。星期四的“技法空间”简直就是写作文章的小锦囊,其中的“技巧讲解”“体验训练”都设置精当,寓教于练,形式新颖活泼,能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星期五的“文坛练笔”更是精彩,它精心安排作文活动,作文思路,用心选择绝妙好题,重视老师指导,实现话题的变换延伸,让孩子们在老师的指kaiyun官方网站引下,去摘取作文宝座上的桂冠。
这一计划中既注重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文体的训练,又注重了散文、小说、诗歌、剧本等文学样式的训练。既注重了技巧训练,又注重了文学思维的训练。而文学训练和思维训练正是我们一线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最容易忽略的。
叶老在《作文论》中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写作要以能力为基础,写作知识和写作素材并不是写作的根本条件。一个写作者只要拥有了体验观察力、想象联想力、阅读反思力、审美感悟力,写作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管建刚说:“要把引导学生发现周围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再平凡的生活也有无限丰富的内容,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罗列、整理成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写自己经历的,如旅游见闻、故乡的山水和人情、友情的温馨;写自己所想的,如努力向上的进取心,心底的期盼、希望和憧憬;写自己所得的,如经历了风雨磨炼后心灵的成长,生活中给自己带来的心灵震撼的那人、那事、那物、那情……
还可以引导学生常写主题活动作文,相关内容参见笔者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4年9期的《将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文,此处不赘。
课标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智慧语文”的倡导者徐经国老师认为:说真话、抒真情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我们绝不要因为真话实情中有不“善”或不“美”的东西,就不让他说,拒绝学生说,硬要用“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观念来要求学生,这样做其实就是扼杀学生真切表达的欲望,就是逼着学生在那里讲“假大空”的一套。徐老师强调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话语方式,实际上也是告诉我们,情感的抒发不能脱离真实的航线。唯有真实情感,才能打动别人。无病呻吟的感慨,大而空的口号,难以引人共鸣,原因是“透着假”。只要学生紧紧抓住生活,敢写真话,学会让内心说话,就能写出真情。
徐老师还说,“作文教学应该注意引导关注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内省’习惯,让学生的内心世界变得真正的丰富起来、敏感起来。学生有了一颗敏感的心,他关注生活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发现素材和积累素材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这样学生提笔作文就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里的“内省”实际上是对生活的“悟化”。学生只有养成了“悟化”的习惯,才会不断将外在的客观事件转化为内心独特的主观感受,对生活的感受才会不断丰富起来,而这种主观感受越丰富,表达的欲望才会越强烈,有了这样一个对生活的“悟化”过程,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
让学生学会写写后札记,是培养学生对写作进行“悟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写后札记是记下习作者完成一篇作文,通过修改而再次阅读反思后自己的心得体会。写这类笔记主要是自己的反思,为今后的写作提供改进方向。写后札的内容一般包括:①对文章立意、选材、构思方面的心得体会;②对语言表达、写作技巧方面的心得体会;③针对文章最突出问题的修改意见;④对评改人的点滴看法;⑤最想同老师说的几句话。
课标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抛弃包批包改的裁判者身份,成为服务员和资料收集者,将学生摆在平等位置上,对学生的评价不能随随便便从教师的好恶角度来取舍,要不失时机表扬、肯定他们,使他们主动参与评改并畅所欲言,保持永久的写作兴趣。
让学生养成对习作自改或互改的习惯,能促进学生“悟化”。叶圣陶先生说:“批改固教者之要务,然须进一步想,必使学生能自改其文,或文成达而竟不须改,乃有济也。”常进行作文评改活动,让学生掌握评改的方法,如围绕“评改的项目、圈点批注、填表点评”等步骤,让学生在评改中有具体的操作方法,通过具体的习作评改演练,真正学会自改互改方法,能自评互评。还可以从“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角度,让学生点评作文,而学生的点评是依据习作中具体的例子,也就是通过圈点批注后得来的,这就让学生经过由浅入深的探究,逐步领会这些方法,在点评中悟出取材方向和写法。从而在写作中学会运用,这就是评中悟。学生养成了“改中评”“评中悟”的习惯,也就渐渐养成了“悟化”习惯。
写作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我们不主张通过训练写作技巧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我们主张作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学生写作中最大的困惑问题不是生活经验匮乏,而是面对作文题目时,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写最好”。他们的写作的思路没有被打开。为此,教师不妨多交给学生打开思路的方法。
1.审问法。即是三问法,对话题作文、拟好题目的材料作文、全命题作文、已经补全的半命题作文进行三次追问——“文题或话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从而明确写作对象,确定写作内容和写作重点。每一问都要产生联想。以“报答”话题为例,进行如下审问:什么是报答?由此想到报答的内容或形式在生活中有哪些表现。为什么要报答?由此想到知恩图报、恩将仇报等事例。报答后怎么样?由此想到做人的准则、美德、乐趣等。
2.如路径法。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路径,根据所给的命题进行拓展延伸。这里的路径是指思维路径。如“心中的烦恼”这一话题可以拓展为一个巨大的话题——成长。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写作时只需要把“心中的烦恼”加一个限制即可。如:“分数给我的烦恼”“痘痘的烦恼”“‘初恋’的烦恼”“唠叨的烦恼”。这些限制其实就是一个原因,即要告诉读者:“我为什么烦恼”,只要把这个原因有条理有步骤地写出来,就能紧扣文章主题。
3.添加法。联想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即由某人、某事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或者由某个事理推到其他事理的思维过程。常用的是相关联想,即联想与该作文话题密切相关的人物事物、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寓言漫画、新闻报道、影视节目等。落实到具体的写作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话题上添加词语,也可称之为“添加法”。它或在题目的前面添加词语,或在题目的中间添加词语,或在题目的后面添加词语。当然打开写作思路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写作是传承文化,而文化书写着生活,生活就是文化,生活就是情感,生活就是思想。文化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是文化,江南的水乡是文化,集市的吆喝是文化,安徽的黄梅戏、徽商是文化,巢湖的民歌民曲是文化,各地的方言也是文化……
其实文化本身包含了自然、社会、人生、宇宙的方方面面,所以文化的呈现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正如文化作文创始人谭蘅君所言:“我们的一切都在文化的包裹之中,我们的思想情感浸满文化的琼浆,我们的言行举止打着文化的烙印,我们在文化中拔节成长,而后又成为生活着的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在书写生活中创造文化经典。脱离生活的文化是无本之源的文化,是虚伪的文化,假大空的文化。作文只有植根现实生活,才能绽放文化的光芒。在当今“散文化”作文泛滥的今天,引导学生拥有文化良知,担当文化责任,维护文化秩序,重建文化经典,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1]《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梁启超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金星闪 原连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5年9期、10期)